新闻中心 / news

社会资本办医遭歧视 政策无法落地究竟卡在哪?

    为什么政策利好在众多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的眼里仍是“天花板”、“玻璃门”?政策无法落地究竟“卡”在了哪里?
 
    设备配置准入几乎成了悖论
 
    政策无法落实就像设置了一个个小门槛,正确但是不合理。在大型医疗设备准入政策上,需要医院有一定的门诊量才可以配置,但是民营医院由于成立晚等客观原因,无法在短时期内拥有足够的门诊量。这几乎成为一个悖论,像鸡与蛋的问题。
 
    “你没有这么多的门诊量批给你大型设备不是浪费吗?”这样说合情合理。但是如果没有大型医疗设备,谁会相信医院有良好的医疗水平?哪个专家会来一个连CT都没有的医疗机构?没有大型的设备,没有专家,又如何吸引患者?这让民营医院的发展壮大陷入了死循环。
 
    医保审批是“拿着放大镜挑刺”
 
    在很多民营医院看来,偏见或歧视来自方方面面。以医保为例,很少有民营医院可以顺利拿到医保资格。找民营医院的不足时甚至是在拿放大镜‘挑刺’。发现有一点点问题,就会红牌拿下。
 
    院长不放人多点执业无法实现
 
    在医疗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人才,对于民营医疗机构而言,最缺的也是人才,多点执业在政策上的放开给民营医疗机构带来了曙光。但在诸多医生和民营医院的院长看来,多点执业仅仅是“看起来很美好”,因为目前的政策限制,一位公立医院的医生想要真正实现多点执业,还要获得所在医院院长的同意。
 
    实现医生成为自由人的目标要打开人才流动的通道,将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去掉行政化以后公立医院还是公立医院,私立还是私立,但是人员是流动的,可以聘任何医生来。这样有一个好处是,医生可以兼职,可以到私立医院半天,也可以在公立医院半天,也可以自己开诊所,可以合伙人,也可以医生团队一起,解放医生的生产力。为人才打开一条通道,最后让社会的医疗资源更加丰富,让他们更有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