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医患关系紧张迫使医生跌下“神坛”

    “我的孩子是医生”,应是父母引以为豪的欢呼!
 
    在西方--医疗水平,社会福利发达的国家,医生是被人们捧在手心的职业。外国父母,虽然不会刻意要求子女,在将来从事什么特定职业,但他们希望家庭中能出个医生,这不是为了让孩子给自己治病,而是希望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医术来造福社会。
 
    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和国家的整体人口素质密不可分。 病人平和的心态,对于医生及时做出病理诊断有决定性影响,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很难对医生产生信任,医疗纠纷由此产生。同时,医生的素质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医疗质量,除了医学素养,专业技术之外,医生的思维控制力,忍耐力更应该超越常人。医生如果迫于追求事业的飞黄腾达,追求享受物质上的荣华富贵,那么他们带给病人的将是一种极大的不信任。
 
    在中国,医生的地位日趋下降,一种信任危机正在蔓延。袭医事件频繁不断发生,2012年平均每家医院发生23.7起袭医事件,在中国316所医院中,有40%的医生被迫考虑改行。
 
    不可否认,每所医院中都有害群之马,他们追求物质收益,故意利用患者病情,间接暗示患者家属给予丰厚的红包。在中国医疗界,患者家属送红包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有些医生不以为然,而很多家属则是花钱买安心。在许多人眼中,金钱是换取医生良心的关键所在。
 
    花钱看病,是中国人看好病的一剂猛药。当这剂猛药未能治愈患者时,医患矛盾由此爆发。中国人总认为,用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恰恰在生命的问题上,它只是一针麻醉剂。
 
    医生不是万能的,不是任何疾病都能解决。中国在培养医疗人才时,注重专科培养,缺少全科教育。在医院中,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挂号,需要准确的判断自己哪里出现了问题。然而身体的任何病痛,都不是局部的,而是整体间的相互影响。很多医生在治疗病人时常常弄巧成拙,例如一个肺癌患者,出现腋窝酸痛问题,如果一味的用物理方法,对酸痛处加强按摩,那么就有可能刺激癌细胞扩散。学医中,每个医生都应该全面提高自己对各种疾病的判断。
 
    如今很多医院奉行专家号,一些老专家阅历丰厚,在医疗方面有约定俗成的手段,缺少的是敏锐的观察。这恰恰需要医疗界推陈出新,医院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因而才有了对年轻人学医的期盼。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医生一度成为香饽饽,在国家的各个地方都有医生的身影。中国父母曾为自己的孩子是医生而自豪。随着国家的发展,空有医生的头衔,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医生不在是救死扶伤的职业,反而形成了一种以利益为中心的产业链。这让一些有抱负,有理想学医的年轻人,对医生充满疑问,每当遇到社会的质疑时,他们会感到尴尬。
 
    “我的孩子是医生”,在中国已经成为了父母们难以炫耀的语言。很多从医的父母,在对朋友谈及自己的职业时,都表现出一脸的抑郁。中国医生在治疗他人肉体疾病时,自己却患上了抑郁症,很多医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的一腔热血会遭受质疑,为什么他们会跌下神坛?让他们更担忧的是对后代的培养。在他们看来,学医是没有前途的。
 
    学医需要超凡的境界,以及对生命的感悟,需要慢着生活,而今社会却是追求着高效率,高效率,在高校把就业率当成重要指标时,难免培养出来的人会参差不齐。
 
    “我的孩子是医生”,父母们何时才能再次对外高声炫耀?医者父母心,那种对天下人关切的责任心,已渐渐被一种自私冷漠所取代。曾经,父母让孩子学医,只是为了让孩子能治疗家人的疾病。而今,不让孩子学医,更是为了保护其不受伤害。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总是上行下效的,作为医生父母,自己的言行成为了指引孩子成长的明灯,当父母对孩子学医失去信心时,则表明自身已经对从医失去了信心。
 
    信心缺失,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最后这社会再没有医生!那么没有医生,谁还会为你治病?或许久病成良医,到那时人人都会成医生,都会感受医生的内心世界,也只有在每个人的反省中,医疗事业才会健康的延续下去。我们才会希望,让自己的下一代成为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