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现场会议在上海召开,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马晓伟在会上指出,扎实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我国深化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平稳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工作要把握群众同意原则,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能走强制首诊的路子,各地在制度建设初期可以选择部分病种开展试点,通过经济杠杆、柔性措施,加强宣传等措施,引导者自觉自愿到基层就诊。
马晓伟提到的“柔性措施”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它与“群众自愿”原则紧密相连,互为因果,柔性措施为的是让群众自愿享受分级诊疗制度,而群众自愿离不开柔性措施的引导、指导,否则,基层群众有可能不愿在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就有可能在基层失去作用。要使二者有机配合,就必需了解目前基层群众不愿遵循首诊的主要原因。
收入增加,交通便捷,加上基层医疗水平差,“守门人”积极性不高甚至作用受阻是目前基层病人往上走、流失大的主要原因。要想使基层首诊发挥作用,就必需对症下药,其中离不开柔性措施的支持配合。
国家卫计委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顾雪非在回答记者基层首诊存在问题时说,2017年能否让大病基本不出县,与大病的定义、基层医疗水平的发展及其他政策的配套都有关。他言明首诊有序规范运行不乏柔性措施的部署设计,而如果强用“90%”来制约截留基层病人,不科学,不现实,不合理,基层病人可能出现对抗及不满情绪,要真正达到他们自愿在基层首诊,除了基层医疗机构在完成和达到自身分级诊疗定位功能的同时,就必需考虑基层群众对医疗的实际需要,这就必需用理性、人性化的设计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让他们真正从中切身体会到分级诊疗的便民惠患利患作用,这样他们才会自愿享受分级诊疗制度。
那么,在县乡村医疗机构,柔性措施都应该由那些具体的设置与表达呢?
一是县乡村的首诊层次、对象目前尚不能过分严明。一方面原本县域医疗机构布局就不合理,特别是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出现新社区,人群位置发生变化,已打破旧的乡村医疗服务规划设置,另一方面目前许多农民县级首诊意向日益增强,如果明确村—乡—县就诊首诊,并对跨村、跨乡或直接到县级医疗就诊不予报销,势必引起群众不满。
二是已经明确县医院是县域医疗卫生行业龙头,是县域医疗服务中心。因此,如果在医保支付上过分拉大县医院与乡卫生院的报销比例与起付线,群众就会对分级诊疗产生失望;乡卫生院职能是卫生、保健、疾控等,是财政全供,因此不宜再在医保支付上加剧县乡竞争,应该给予人性化的、柔性措施支持群众自愿到乡县级医院首诊。
三是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改善医德医风。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基层群众分级诊疗观念意识的同时,着重注重医患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医方不仅提供专业上的优质服务,还必需有充分的诊疗说明,最大程度取得患方的信任,用人性化服务来减少防止医患冲突的发生。
四是从制度上为“守门人”提供人性化管理。目前“守门人”缺乏,基层医疗水平及服务能力差,除专业能力低,收入待遇低是主要原因,这就需要改机制,用柔性措施,比如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奖金、无偿进修学习及社保服务等,改良基层乡村医疗环境,吸引并留住高水平医生、全科医生安心为基层群众服务。
五是县乡村医疗机构为病人提供家庭式温暖服务,从环境布置到感情交流,让病人有在家首诊治病的感觉,方便而温暖,自然增加县乡医疗机构的首诊吸引力。
另外,县乡转诊需要尽快明确相关制度,出台具体柔性措施,比如县乡之间免费接送、医保信息化、慢病大病用药村医免费配送、推进单病种付费等,用人性化的柔性措施让基层患者减轻病痛的综合压力,以此提高基层首诊率。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