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爆料北京市医管局宣布加强对辅助用药的管理,神经节苷脂、鹿瓜多肽等21种临床用量大的药物列入跟踪控制管理范畴。
辅助治疗用药品种繁多,使用指征宽泛,业内质疑声不断。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强化对药品的监督管理,要求“重点跟踪监控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的药品”。
然而,寻遍国内相关的文件制度,“辅助治疗用药”竟然没有官方的定义。如果是这样,限制和规范辅助用药的使用,北京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目前,在一个大型三甲医院,药品品种多的有1500-2000个,甚至更多。到底依据什么将这近2000个药品划分为治疗用药和辅助治疗用药,专业上还没有分类依据。有人也提出,最简单的办法是以说明书为准,将适应症或功能主治中含有“辅助”字样的药品列入辅助治疗用药。这个简单的办法,可能会导致不简单的结果--说明书的变动。
由于没有官方的辅助治疗用药定义,在临床实践中,医院只好根据自己的管理需要进行内部界定。有医院就是这样定义的,辅助治疗用药是有助于增加主要治疗药物的作用或通过影响主要治疗药物的吸收、作用机制、代谢以增加其疗效的药物;或有助于疾病或功能紊乱的预防和治疗的药品。常用于预防或者治疗肿瘤、肝病以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辅助治疗。辅助用药分为十类:增强组织代谢类、活血化瘀类、神经营养类、维生素类、电解质类、自由基清除剂、免疫调节剂、肠内外营养类药、肝病辅助治疗药、肿瘤辅助治疗药。
各医院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制定的辅助治疗用药标准,导致界定不准确,标准不统一。管理评价时,医院之间很难进行比较,管理效果上缺乏可比性。由于缺乏政府层面的政策依据,管理部门的监督介入很难找到切合点。没有必要的监督依据,医院的辅助用药就像一个飞来飞去的插边球,在采购、管理、使用和评价上存在诸多真空。有医院直言,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辅助治疗用药的费用比例已经超过了治疗用药。有人戏称,在治疗用药和辅助治疗用药的选择上,副官甚至夺了主官的权。
加强辅助用药的管理,北京市医管局的行动很快,想法很好,值得推崇。但是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由于缺少政策支持,会给接下来的监督管理带来困难,谁“主”谁“辅”的问题都难以说清,又怎么能说清谁优谁劣呢。尽快出台文件,尽快界定辅助治疗用药,尽快明确治疗用药与辅助治疗用药的主副关系,无论是对于规范治疗还是降低患者费用,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辅助治疗用药是旋转很强的擦边球,看得见摸得着却很难防。如果不加以管控,后患决不只是规范治疗和降低费用的问题,可能还会要上升到良心层面。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