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编制收回 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各有“小算盘”

  5月19日,北京市公布了《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配置的原则,对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提出了要求。《意见》中指出,未经市机构编制部门批准,市级各部门、各单位及各区县不得突破已核定的事业编制总量。

  在此前提下,《意见》还对高校及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的人员编制改革提出要求。今后公立医院和高校的仍将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但会逐步收回事业编制。

  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这一人事制度改革是否能成为一个杠杆,撬动公立医院改革乃至整个医改过程中的一颗颗顽石呢?

  不破不立的政府决心

  实际上,在此次北京市下发针对全市事业单位的改革制度之前,在医疗体系内部就曾经要求医院逐步走出事业编制的桎梏,向一个更加自主和自由的人事制度过渡。

  在2014年10月14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同样对如何将医生从"单位人"的制度里解放出来,成为"职业人"进行了探索。

  文件发布后,市发改委委员、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影响医改全局:"医疗行业最重要的是人,但现在恰恰是医生的积极性没得到很好的提升。"

  在2014年发布的《意见》,主要围绕如何建立能够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韩晓芳认为,"如果‘单位人’的制度不破,就没办法改革。"

  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薪酬被事业单位工资总额制度锁死,这是导致医生积极性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韩晓芳表示,"目前公立医院仍实行事业单位的'单位人'管理制度,医疗资源仍然无法流动起来。公立医院仍然采取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没有能够反映出医疗行业培养投入大、职业风险高的职业特点。"

  公立医院的自信

  时至今日,随着医改向前推进,公立医院逐步改变编制这种计划经济特有的用人方式已是大势所趋。想要啃下医改这块"硬骨头",探索如何将公立医院用人制度变得更加灵活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

  "编制人员吃肉,非编制人员喝汤"的局面由来已久。可以看到的是,‘编制'制度始终是影响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的最大障碍之一。然而,面对中国正在崛起的社会资本办医机构,逐步收回公立医院编制,是否会让大医院人才迅速流失呢?清华长庚医院总执行长助理杨长青认为,从目前来看,这种担忧有些多余,因为大型公立医院具有人才聚集效应,就像投资开餐馆一样,人们都愿意找餐馆扎堆的美食街,而不是去一条没有名气的小街道。

  "在医疗界,人才聚集效应非常明显,对于一些品牌很好的大型公立医院,一两名医生离职并不会对医院产生影响,只有大部分医生都辞职,医院才会衰落下去,但医院本身的聚集效应摆在那里,人才大规模流失的可能性很小。"杨长青说,不少大医院已经有很多知名的医生在工作着,后来的人才也会沾到前面人才的光,所以对于更多的优秀医生来说,到品牌响亮的大医院去工作,仍然是首选。

  众所周知,编制原本只是一个管理手段,与编制相对应的是其所附带的人员财政拨款,其中包括一个编制日常所需的成本以及人员日后退休金的支出等,说编制人员是"吃皇粮的"并不过分。"如果财政拨款机制、管理人员的层级任命没有发生改变,即使收回编制,对公立医院也很难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杨长青说,真正触及核心的改革,是医院运行机制发生改变,而北京的公立医院改革还尚未做到这一点,不过,收回编制的做法从改革的力度上来看显得十分大胆,业内应乐观其成。

  民营医院的欢呼

  编制对应的是工作稳定和待遇优厚,"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看似是对编制的偏执和热衷,实际上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渴望。在北京,"编制内给户口"这一项福利,就让众多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挤破脑袋想要"入编"。

  医生们都知道,社会地位、工作稳定以及上升空间等,"体制外职业"很难像"体制内职业"一样提供给求职者,这也是长久以来民营医院在人才吸引方面存在困难的根源所在,不少财大气粗的民营医院重金也招不到适合的医生,不得不说,这是人们对编制以及编制内保障水平趋之若鹜的重要表现。

  医生原本应是流动的,因此摆脱编制的束缚,让医生从"单位人"转向"自由人"迫在眉睫。北京德尔康尼骨科医院是一家民营医院,院长贾斌告诉健康界,由于北京对编制数量的逐步收紧,他在工作中已经深刻感受到了变化。比如,今年社区医疗机构给出的编制数量锐减,不少医学院校毕业转而投奔了自己所在民营医院。

  可以预见的是,短期内,大型公立医院吸引博士生以上的高学历医学人才步伐不会放缓,但更多本科以及硕士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向工作条件好、待遇高的民营医院流动将会更加顺畅,因为没有了编制,进入公立医院后的待遇也一定不乐观。

  贾斌说,除了吸纳优秀毕业生之外,公立医院的编外中年医生也是民营医院瞄准的目标。健康界随后采访了北京一家部队三甲医院的医生,这位医生说,医院一直没能做到同工同酬,由于自己的编外身份,工资只是编制内医生的一半,年终奖和日常奖金的系数也与编制内医生不一样。"一些好的民营医院给我开出的条件要远好于如今的待遇,所以走出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闯出一番作为,是我近期的打算。"这位医生说。

  贾斌坦言,新政对民营医院来说,肯定是个利好消息,但去编化进程的启动,并不意味着立刻就会有大批公立医院医生转而投入民营医院怀抱,也是不争的事实。"编制非一朝一夕形成,民营医院还是要通过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品牌,才能走出人才引进难的困局。"贾斌说。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