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医改“强基层”的关键在于“强人才”

  2017年广东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日前在广州市召开。从2017年到2019年,广东省决定统筹各级财政安排500亿元,实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推动基层服务能力实现根本性提升。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是新一轮医改所定的调子,意图相当明显,就是通过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力量,并辅以分级诊疗制度,将更多的病人留在基层医疗。就近就医,可以减轻群众的看病负担,免得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同时也为大医院减负,让大医院将更多精力放在大病、重病的救治和研究上。分级诊疗为大多数国家医疗制度所沿用,合理性毋庸置疑,只不过知易行难。

  我国“强基层”推行数年了,效果如何?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7.0亿人次。其中,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和入院人数增长分别为7.14%和8.55%,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出现了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0.46%和-1.39%。数字说明,我国的分级诊疗进展缓慢,群众大病小病往大医院跑的就诊习惯并没有明显改观。出现这种尴尬,固然与公众只认大医院的心理有关,但也不完全是主观导致。人生病了,自然想找个好医生,以便尽快治好病,而就基层医疗机构目前的水平,与公众这一要求还有一距离。

  基层医疗欠账太多,“强基层”要干的事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药物供应、医保制度设计等等,而最重要的还在于人才,没有水平过硬的医学人才,“强基层”就没有过硬的基础。就算基层就诊可以省钱,也难以吸引患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有了人才,能让群众看好病,一传十、十传百,群众自然就相信基层医疗机构,愿意在基层诊疗。好钢用在刀刃上,“强基层”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人才建设上,以人才供给为抓手,撬动“强基层”建设加速。只要人才达标了,其他问题并不难办。

  如何“强人才”?一是大型医疗机构挖潜,疏浚向下流动的制度,激励大医院医生通过各种形式下沉,直接为基层医疗机构所用,这是一条捷径;二是基层医疗机构增效,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培训教育、福利待遇等诸多方面给予优待,为基层医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结对子”帮扶,大医院专家为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提供专业技术、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为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的长远发展创造优良条件;四是重视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像免费师范一样,为毕业后进入基层医疗机构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以及专项助学金补助。

  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建设,围绕“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能发展”目标倒推,将难题一一攻克。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