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改善医患关系——从问诊开始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看病经历:挂号1小时,排队1小时,等到终于看上医生时,医生三言两语就把病看完了。由于现在医院,尤其是大医院就医患者比较多,一个医生每天看上百名患者,压力也很大,笔者也能理解医生的难处。但很多时候,医生少问患者几句的话,有可能会造成诊断和治疗偏差,甚至是误诊,导致医疗纠纷。事实上,医生如果能做到治疗时多问几句,会收获良多!

  一、医生,请多问几个问题,多想“为什么”

  1、医生多问一句话,解决困扰患者14年难题

  有这样一个事件:胸外科主任刘某在一男青年气管中取出了一粒苍耳种子,使这位患者多年的“气管炎”终于治愈了。14年前,患者在草地上摔了一跤,苍耳种子进入到了气管中。多年来,咳嗽反复发作,医院也去了多次,都是被当成“气管炎”治疗的。直到这次去医院,终于有一位医生问了他关键的一句:是不是呛进去过异物?

  2、医生多问几个问题,确定正确治疗方式

  一位83岁的老人来治疗“食道裂孔疝”,家属告诉普外科大夫,老人做过心脏支架,还做过肺癌手术。按理说到这里,医生完全可以不用考虑给老人做手术的必要了。但是,医生在听完了家属的病情介绍后,又问了几个问题:是心脏手术之后做的肺癌手术吗?回答:是。肺癌手术做几年了?回答:6年。心脏手术之后做的肺癌手术,说明心脏功能可以;肺癌手术6年了,说明基本治愈。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治疗“食道裂孔疝”了呢?

  3、医生应多想“几个为什么”,会更好地了解病情

  试想一想,如果那个青年在以往的治疗中,医生能多问问情况,也许就不会这么多年一直在治“气管炎”了;如果医生不多问几个问题,83岁的老人也许就会被宣告“没有治疗机会”了。有时,疾病的治疗也不全是依赖医生高超的技术和高端的设备,也许,在诊疗时,医生多问几个问题、多想几个为什么,就可以找到治愈疾病的条件与机会。

  当然,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和“为什么”,却并不是每一位医生在每一次治疗行为中都能做得到的。而且,也不是医生多问了几句病就可以治好,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医生多问几句,对病情的了解一定是有好处的。

  二、患者需要“会说话”的医生

  希腊医学先驱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但遗憾的是,这句古老的格言已被很多医生淡忘了。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90%以上的医患纠纷实际上是由沟通不当造成,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医生们“不会说话”。

  在疾病面前,患者存在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最需要医生给予安慰与关怀。医生“会说话”有两个目的:一要用患者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清楚。例如消化科最常见的胃溃疡,患者或许听说过这个病,但对相关知识了解有限,也不清楚应该如何配合治疗,医生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清楚;二要让病人信任自己。如胃溃疡跟幽门螺杆菌有关,需要做相应的检查确诊,但患者往往不理解,认为医生乱开检查单,此时就需要医生耐心解释。

  很多医生因为工作繁忙,不愿意占用过多的时间与患者沟通,认为这样做加重自己的负担。事实上,在第一次接诊时,与患者充分沟通,不仅会使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增加,而且随着疾病好转,患者会非常配合医生的治疗,不用医生再做过多解释。特别是初诊患者,医生一定要多花些时间沟通,以后患者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诊治。其实,医患沟通也是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生的基本职责所在。

  医生,看病时请多问几句吧。这不仅是患者的愿望,是治疗的需要,能减少医患纠纷,重塑和谐医患关系,更是一个医生责任心和职业品德的体现。当然,患者和家属也应更多的理解医生的种种不易。

  多问一句,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喜悦。

  来源:医疗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