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京市医保基金有百亿缺口,为了避免医保资金的浪费,北京一直坚持“急三慢七”的开药原则。然而,这个看似合理的规范或许即将被打破。
4月20日,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雷海潮在题为《健康北京建设——新思路和新重点》的专题报告中透露,到2020年,北京市基层用药制度将进一步完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约的患者,可享受两个月的长处方药品便利。这意味着,社区医院将拥有一次开出两个月药量的处方权。尽管多数基层医生对这个4年之后即将到来的新政拍手称快,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长处方的方式值得商榷,如何避免患者跨院重复开药,以及怎样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是未来需要着重关注的焦点。
长处方需严防患者倒药
北京推行的“急三慢七”开药原则是从2003年开始执行的。“急三慢七”即急诊开3天量,慢性病开7天量,行动不便的可开两周量。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10种特殊病的退休人员,病情稳定需长期服用同一类药物的,门诊最多可开1个月的药量。
然而在现实中,“急三慢七”政策令许多大医院遭遇尴尬。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曾公开表示,如果遇到骨折患者需要7天后复诊观察,也只能按3天开药,患者很不理解,也不符合临床实际。田伟认为,应放权给医院、医生,根据医疗实际决定处方,同时加大对骗保、倒药等行为的查处力度,不能因噎废食。
如果签约社区医院拥有一次开出两个月药量的长处方权的话,是否会造成医保基金的浪费呢?事实上,在如今各医院信息系统各自为战的前提下,如果一名慢性病患者前一天在三甲医院享受了医疗服务并开出一个月药量,第二天在社区再开出两个月的药,并将一部分药品进行倒卖获利,社区医院是无法从系统发现的。
医保基金是“集众人之财,帮一人之困”。如果违规支出过多,最终结果就是所有参保人员利益受损。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认为,让患者享受一次开两个月药量权利的前提是信息系统的提升,否则很难杜绝患者与医生勾结开药倒卖。
尽管医院间尚未联网,但医保部门早已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甄别出超额开药的参保人员。多年来,北京的社区用药目录一直在扩容,但如果社区卫生医疗机构违规超量开药,医保部门将对超出部分不予报销。
目前,北京各区县经办机构均已设有医保费用审核结算信息系统。根据系统提示的参保人员每日就医开药状况,对异常数据做到每笔必查、每天必结、违规必究。审核人员监控主要查看“就医频次”和“费用累计”这两个指标。就医频次指标可对当日或一段时间内在定点医院就医达到一定次数的参保人员进行筛选;费用累计指标则能筛选出当日或一段时间内在定点医院就医发生医保内费用达到一定额度的参保人员。违法医疗保险规定的,会被暂停社保卡使用3年,医保费用改为手工报销。
事实上,在严格限定开药额度方面,北京的目的与其他地方并无区别,即避免医保基金的浪费。北京医疗资源丰富,尽管人力社保部门多次否认基金入不敷出的消息,但去年市审计局局长吴素芳在汇报上一年度财政审计报告时称,北京医保基金累计结余有百亿缺口。
“长处方”应警惕医保额度超标
医保额度超标是实行长处方最主要担忧。长处方为患者提供了便捷,但增量额度如何控制,成为难点。
据了解,上海在2015年开始在基层试行长处方,医保部门对增量额度的设定为新增药物、新增患者,不过一些患者开的并非新增药物,如此一来,医保额度可能面临超标。如何更科学计算增量额度,还应及时配套,由此化解社区管理者的难题。
门诊量随长处方实施而下降,同样带来隐忧。根据上海市徐汇区实践统计,长处方实行后,门诊量可下降三分之一。但现有医保额度测算中,每年门诊人次数量是重要测算因素,门诊量长期下降,很可能带来新一年度医保额度分配下降。有社区卫生从业者直言:如果医保盘子越来越小,改革的动力又从何谈起?
长处方需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不可否认的是,长处方可以减少患者去医院开药的次数,给患者带来极大便利,门诊量下降也能使社区医生腾出更多精力开展健康管理等服务。但值得一提的是,如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是不容忽视课题,这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
朱铭来指出,首先,相关部门要对长处方药品种类进行限制,包括精神类在内的容易造成药物成瘾的药品不应被纳入到长处方范围之内;其次,患者要自觉接受医生用药安全提醒,避免擅自加大药量或停药;第三,两个月的药量绝不是一开了之,医生要对签约服务患者病情充分了解,在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药量。
健康界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基层医生并未感觉到长处方带来的压力。北京市西城区一名社区医生告诉健康界,与自己签约的患者有500多名,在这些一对一管理的患者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是诊断清晰、病情稳定的患者,其中有几位是行动不便并且已住进养老院的高龄老人,他们是最适合长处方的人群。
业内人士指出,在部分发达国家,针对慢性病患者的长处方并不罕见。在中国,改变门诊量测算方式,合理设计医保额度,无疑是推动长处方的关键环节。此外,长处方与过度大处方之间如何把握、怎样确保患者恰到好处开到药,仍需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配套政策也要及时跟进。
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