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第41期五道口沙龙在北京清华科技园举办,沙龙主题为“医生集团的互联网×悬念”。
5月11日,体制内医生集团——“大家医联”获得融资的消息引爆了医疗圈。之后的将近两个月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医生集团相继浮出水面。脱胎于体制内的“医生集团”未来的走向如何,其与互联网的结合会给医疗系统带来怎样的变化?
7月7日下午,由本网主办的五道口沙龙邀请了具有代表性的医生集团、移动医疗企业和创业者、投资公司、政策研究者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
出席沙龙的医生集团有:由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发起成立的“心脏联盟医院”、北医三院心外科主任万峰创始成立的神州海德医疗集团、由阜外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发起成立的“大家医联”。
出席沙龙的移动医疗企业有:拥有国内最大的在线分诊平台的好大夫在线、今年3月成立“微医集团”的挂号网、北大医疗集团旗下正在筹建医生集团的北医医院管理公司、正在创业的企业北京医联纵横科技有限公司。
出席沙龙的投资公司有: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重山远志医疗健康创投基金。
出席沙龙的研究者有:健康报全媒体中心副主任、移动健康研究院秘书长罗刚,国家卫计委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顾雪非。
在沙龙的讨论中,医生集团最终将走向建立实体医院的逻辑逐渐明晰,在此过程中,互联网将帮助医生集团建立口碑、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效率,医生集团的出现也将促使医疗真正“移动”起来。有嘉宾断言,未来10年毫无疑问医生的独立品牌会逐渐形成。
新样本
在沙龙现场,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第一次向媒体公开披露“心脏联盟医院”的构想和进展。
目前正在推进当中的“心脏联盟医院”有三个平台:心血管与相关专业医生、全科医生服务平台“心在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心血管病诊治平台“心脏联盟医院”,今年10月即将上线的患者与公众心血管健康教育与管理平台“心之家”。
“我们的机构会有1000名心脏科的专家加盟,100名首席专家、300名核心专家会诊,还有600名主治医师,希望能把心脏病改变,不单改变中国。”马长生说,心脏联盟医院计划今年计划覆盖1万名活跃医生,并且希望2020年覆盖心脏专科医生8万,相关专科医生8万,全科医生150万,患者1个亿,这将占到心血管病和相关病人的1/3。
马长生介绍:“我们主要是想打造一个心血管专科服务平台,跟传统的医院不一样,它包括了传统医院的基本功能,更多的是一个辐射。”他举例说,比如心脏联盟医院可以为各级医院提供技术、品牌、管理的支持。再比如,现在做心血管穿戴设备的厂家越来越多了,所有患者的管理都可以交给心脏联盟医院,保证能做得更好、成本更低。
同时他透露:“我们希望在今年下半年开出50家诊所,可能会超过。8月份就开出30家了,诊所都辐射全国,和现有的医院合作,比如‘心脏联盟医院保定诊所’,你挂号挂的是北上广的号,聘请心脏专科保健医生,根据你的经济能力聘请不同收费标准的专科医生。”
心脏联盟医院还有更大的计划,马长生透露:“我们在今年开始酝酿,明年会在国际上,首先在华人聚集多的各个州和国家先开出20家诊所,大量在座的年轻人很多会在美国、欧洲待着,当地医生看心脏病,远远不如我们的三甲医院的专家看,所以我们特别有信心,跟美国竞争、跟欧洲竞争。”
医院也已经在行动。北大医疗集团旗下的北医医院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李彦介绍,目前北大医疗集团旗下有八家医院,这些医院最难复制、最难管理的资源就是医生资源。北大医疗集团的人力资源部访谈和面试了700多医生,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医生说:“对不起,我现在不愿意离开体制内,但我可以考虑兼职。”李彦进一步解释:“虽然现在卫生部、国家顶层一再出台政策,允许医生自由执业,但这个‘玻璃门’始终都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也是基于自己集团内部的发展,我们会想到如何以多种方式去广纳医疗人才,为我们自己旗下的医疗机构提供人才保障,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我们既然积累了这么多医生资源,我们也想为医生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更好地、更自由地执业,这是我们要做医生资源整合的初衷。”
李彦介绍,目前北医医院管理公司的探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并购医院进行支持,比如向山东一家医院派驻近10人的常驻专家队伍,都是北京三甲医院的科主任或者副主任;第二,与吴阶平基金合作,成立北京泰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其实这个公司的运作跟现在医生集团有些类似。这里面大量的医生都是兼职的,在全国各地打造吴阶平泌尿外科中心,在合作的中心里不仅有北京派过去的专家的支持,还有在当地专家的支持。
“现在北大医疗也在想,我们要打造一个医生平台,我没有说我们要做一个医生集团,因为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不是把很多医生资源整合在这儿,我卖的是医生的诊疗服务,我觉得我们要打造一个品牌,让医生去做他自己最专业的事情,我们不是一个医生经纪人公司,我们更不是一个医生猎头,我们想做的是,医生可以在公立医院体制里不能得到的在我们这里得到。”李彦说。
她进一步介绍:“我们希望有一个孵化器平台,当我们某个专科的团队稳定时,它的业务规模达到一定比例时,我们会给予我们的核心专家股权,我所在的医院管理公司会成为一个专科医院的孵化和支撑平台。”同时她强调,未来这个平台会给每个医生团队自己的医院,“我们认为只有服务好医生,他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未来:将走向实体医院
“大家医联”从今年3月开始筹备,发起人之一阜外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发现,从那之后,全国许多医生心里都活了,原来做健康管理的公司也活起来了,据说全北京300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全部都改成了“医生集团”。
与此同时,他逐渐发现了“医生集团”面临的问题。“医生集团”的组织方式比较松散,孙宏涛说:“因为医生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他不喜欢被人把控,所以你说有多少多少医生,很多可能是虚的,这种资源你是真正控制不了的,包括我们的合伙人,保不齐未来也会有一个人自己拉起一个杆子就走了,这没有办法。 3月9日新闻出来以后很多人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一晚上就发展了很多人,决策成本是比较低的,这是优点。反过来说,决策成本低,可能松散度就比较大,所以 ‘增加黏度’是我们面临的很大问题和挑战。”
孙宏涛认为,目前来看合伙人体系的粘度相对较大,他们也在努力增加“壁垒”。比如,与国药集团等“国字头”的合作伙伴签约、并且建立自己的线下中心,虽然资产会越来越重,但模仿的壁垒就会越来越高。“我们希望未来有自己的诊所或医院,至少是专科中心,专科中心这件事情我们已经在往前推了。美国的凯撒集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凯撒集团也是当时很少的几位医生开始做的。这个目标太庞大了,只能说是梦想,但我们愿意为之努力。”
从成立医生集团走向建立实体医院,从已有实践者的经验来看,是一条必经之路。中国着名心脏外科医生万峰开办的“万兆开心公司”是现在已知的中国第一个 “医生集团”,这个集团从最早和基层医院进行技术合作,后来发展到帮助医院做托管,到最后成立神州海德医疗集团,投资建立自己的实体医院。神州海德医疗集团常务副总裁丑东明说:“我们感觉医院要真正由医生集团来主导,要保证医生集团的利益,它必须要落地,要进入医院,如果不进入医院,医生团队的利益和风险是非常大的。”
他谈到,技术合作和托管中心,面临的就是信用问题,如果和一个医院建立了合作,换个院长可能就会出现问题,约束双方的最多是一个民事合同,这个合同问题如果上升到法律层面,不受任何保护。
医生独立品牌将逐渐形成
医生集团出现之后,互联网平台已经在着手改善服务、迎接医生集团的到来。
好大夫在线成立于2006年,已经在互联网分诊领域深耕九年,目前拥有国内互联网上最大的分诊团队。目前好大夫在线正在建立医生合作网络,好大夫在线副总裁何波举例介绍医生合作网络的运作模式:比如,青海省人民医院的妇科医生,现在有个病例没法儿处理,传统医疗模式下,他会给安贞医院妇科主任打个电话,请教怎么解决问题。现在互联网模式下,这个病例可以通过移动的终端上传到一个病例库里,他可以指定他分享的专家,比如分享给天坛医院妇科主任。她收到这个病例也需要去和放射科、病理科甚至是肿瘤内科专家形成会诊。这个平台适用于一个科室,也适用于一个医生集团。
在好大夫在线之外,挂号网从今年3月也在组建“微医集团”,还有更多的创业者雄心勃勃。北京医联纵横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李昊则试图整合包括三甲医院、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在更大的范围内调配资源、促使这些医院进行协同医疗,建立一个医疗服务的一体化平台。他的想法是让医生专注于医疗,专业之外的分诊、就医过程中的服务、诊后的管理都可以由这个平台来提供服务。这个庞大的想法能否落地,在沙龙现场也引发讨论。
何波认为,互联网将来帮助医生解决的主要是信任和效率问题。她认为,医生集团出现之后需要树立品牌,医生品牌可以在患者口碑推动下在互联网展现出来,这可以促使形成信任。同时,好大夫在线有将近200人的分诊团队,这个团队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做更精确的匹配,从而提高效率。
国家卫计委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顾雪非认为,互联网除了可以帮助提升整个医疗体系的效率之外,还有可能帮助控制医疗费用,并且互联网至少跟对医生的评价有关系。
他介绍,过去医疗保险为了维持资金平衡,就算多少人生病,每个人生病国家拿多少钱。但是现在疾病模式发生了变化,慢病人数越来越多,这时可能可以借助互联网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务。
同时,顾雪非说:“我们过去对医生的评价是很少的,因为信息比较少,因为看病就医的模式受限,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基于APP,搜集到很多过去我根本想象不到的数据在里面,我是不是有可能对医生的服务、对他的评价发生变化,会不会将来的医疗按结果付费呢?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陈鹏辉则认为,医生集团的出现,和移动医疗相配合,有可能往前再走一步,让治疗真正移动起来。他谈到,移动医疗过去两年一直很火,移动医疗的创业项目有1000多家,拿到投资的有100多家。但仔细去看,移动医疗目前有两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一是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清晰;第二,移动医疗解决的都是医疗周边的问题,治疗本身并没有移动起来。
大家医联的发起人孙宏涛认为,移动医疗的发展就是去中心化的过程,这是大势所趋。以前的移动医疗之所以没有落地,就是因为还有20%-30%的疾病和患者需求必须要到物理场所进行解决,而物理场所就意味着要有诊所或医院,需要有医生,需要医生参与。“就像医改一样,没有医生参与肯定会失败,移动医疗如果没有医生的参与,更会失败,它只会是烧钱的怪圈,但医生集团的出现或者是医生主导的移动互联网的行为,可能会提供一种解决方式,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最后能做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只能走一步说一步。”孙宏涛认为。
他认为,医院里的核心资源其实就是人,如果人能够解放出来,和移动医疗绑定,未来10年毫无疑问医生的独立品牌会逐渐形成。“名院还会存在,我们不可能颠覆,但名医会越来越多,老百姓看病会有更多选择。”孙宏涛说。
健康报社的移动健康研究院从去年4月份开始承担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的调研工作,此次修订已列入今年国家卫计委立法计划。健康报全媒体中心副主任、移动健康研究院秘书长罗刚透露,移动健康研究院去年已经提出了“备案制”,现在得到了比较好的认可,移动健康研究院目前的思路是建议行政的事前审批变成事中事后的监控,降低门槛让更多人进来,同时又加强约束和规制。他认为,未来的政策红利会释放出大量好的方向和进展。
文章来源:网易科技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