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news

全国七成地市试点分级诊疗 医生不是单位财产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昨天国务院召开常务会确定2016年深化医改的重点。会议明确,今年要在全国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

  “这是国务院层面首次对医师开设‘工作室’表示支持,对医师的流动将是一大推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中医师张子谦说。他是广东最早一批开设“医生工作室”的试水者之一。

  多位受访专家向南都指出,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职业、开设工作室,是在“解放”公立医院医生的同时,鼓励他们下沉到基层,在百姓“家门口”提供更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最终引导患者自愿就近在基层首诊、分级诊疗,解决医改多年未解之困。

  “医生不是某个单位的财产”

  自去年卫计委发布《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降低医师多点执业门槛之后,广东等多地开展了“医生工作室”的试点工作。

  同传统医疗机构不同的是,“医生工作室”可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比如提前预约门诊时间,首诊保证30分钟,不轻易给患者开大处方、做大检查。”张子谦介绍说,针对患者多样化的需求,各类“医生工作室”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和收费标准。

  张子谦认为,会议的这一要求,也将推动医生更快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卫计委虽然鼓励医师多点执业,但有些医院并不乐意,国务院的推动,将是一大利好。”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向南都坦言,鼓励医师多点执业、自办工作室,关键是意识到“医生是社会财富,而不是某个单位的财产”,2009年多点执业方案提出后一度进展较慢,同医生“单位人”身份直接相关。

  医生“下沉”实现病人分流

  “过去存在一个非常大的误读是,多点执业是鼓励去多家医院提供服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说,此次会议再次明确医师多点执业要“下沉”基层,“‘到基层’才是正确内涵。”

  刘国恩认为,老百姓现在最需要的是家门口的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开设工作室试点,都是让医生从公立医院、大医院走出来,下沉到基层、社区组建团队,为患者就近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实现了对大医院的门诊病人分流。”

  葛明华则提倡医师根据各自的专业情况,层层下沉。“分级诊疗是解决看病难、挂号难最好的办法,但因为社区、县乡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没提上来,老百姓信不过才往大医院跑。”葛明华以浙江省为例,浙江鼓励主任医师多点执业的一个原则是,省级医院医师去市级医院坐诊、市级医院医师到县级医院坐诊、县级医院医生要更多往社区医生、全科医生方向转型,“一层带一层,下面的医疗质量逐渐上来了。”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通报多点执业中的情况,也谈到推动医生自由流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思路。她说,到2015年底,全国共有近45000名医生注册了多点执业,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是,有76.2%的三级医疗机构的医生是到基层去执业。

  刘国恩同时也建议,在鼓励医师开设工作室试点中,相关部门还应考虑医疗保险制度跟进,“在工作室如果医保完全不能用,老百姓看病还是必须回到公立医院去。”

  鼓励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改革

  昨天的会上还明确要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制度,鼓励试点城市制订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建立与岗位职责和业绩相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凸显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

  “随着医生流动的自由化,会迫使公立医院的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精细化。”张子谦认为,这是“应有之义”,否则公立医院将留不住优秀人才。

  据了解,目前公立医院医生的薪酬大多与职称相挂钩,这一管理体系被诟病已久,“医生的本职是看好病人,改革应该围绕这一点对考核指标进行量化。”张子谦说。

  刘国恩则认为,医疗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还应该综合考虑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利益等方面,寻找医务人员利益与患者利益的共同点,提高医生收入的同时又不能增加患者和政府负担,“这个必须摆到桌面上来研究。”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