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清晨的第一缕微光照在消化内科护士长刘智丽的脸上,她抖擞精神,穿好战服,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战斗:值班交接,分配工作,清点物品,送药打针,她忙得脚不沾地,像永远不会停下的陀螺。
18床的病人是一名高度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他孤零零的躺在隔离病房里,没有人敢轻易靠近。“我去给他打针吧”,护士长刘智丽仔细的穿好防护服,端着治疗盘进入了病房。尽管带着手套,但她依然凭着娴熟的技术,一针到位。下午,当检验结果证实患者为确诊病例后,当患者家属都远远的躲开不愿靠近的时候,她又与急诊科医生同将该病人抬上转运救护车,并亲自送往黄石的“小汤山”医院。尽管他们穿着笨重的防护服的脚步颤颤巍巍,但抬着救护担架的手却是一如往常的稳。救护车的警铃声去而又返,护士长刘智丽又急匆匆的赶回消化内科住院病房,陀螺再次转起。
副院长王水与消化内科护士长刘智丽
02
这只是近段时间以来,消化内科诸多医护人员忙碌的一个缩影:因为家里住得远,兼之私家车禁止通行,许多人干脆住在了医院旁边的宾馆,生活似乎只剩下了与疫情斗争这一件事。许多作家写过医院的“人间世”,因为医院聚集了太多生老病死,承载了很多人的悲欢离合,而此刻,我想记录下属于我们医护人员的故事。
年关前,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日趋严重,我们黄石的医护人员也因为不了解这种病症而心中惴惴不安。院领导雷厉风行,召集中层干部会,就院内疫情防控工作展开部署。会上,还发布了发热病人处置流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实行分类救治的方案,契合实际,便于实施,为迷茫的我们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诊治的效率,减少了交叉感染及被感染的风险。当省内疫情形势骤然严峻时,当武汉市封城、湖北省内公共交通陆续关闭时,院领导下达了紧急返岗令,全院的医务人员各自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的回到工作岗位参加防疫工作。
2月3号,为了让社会病人能及时得到更专业的治疗,在大多数公立医院仅开放大外科、大内科、发热门诊的情况下,我院就开始每个专科都开放普通门诊,这是爱康人的初心和承诺;副院长王水每日亲自陪同转送我院确诊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到黄石“小汤山’医院,他说,“最危险的工作交给我来做”,这是爱康人担当和奉献;邓建平院长、田富明院长坚持每天到院内隔离区、发热门诊、门诊分诊台巡视慰问,调节调度各种事项,他们说,“领导就是应该亲力亲为”,这是爱康人的务实和坚守。
03
大年初二晚上,消化内科主任曹佳懿也带着满身风尘,从外地家中赶回。“若有战,召必回,你们久等了。”他笑着说,顾不上旅途劳顿,曹主任立马投入了紧张的一线工作,同样的“逆行者”,还有从鄂州赶回的医生刘芯医生,从湖南赶回的医生郭靖医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消化内科首席专家,最老资历的马金春主任,多少年没倒过三班,由于其传染病专家的身份,这次疫情,医院将他调到发热门诊坐镇:“倒三班”,他果断答应了,不让一个来问诊的病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我,胡希亚大夫,李兵大夫,我们几个老兵也同样没落下,与曹主任轮流在消化内科普通门诊坐诊,同时兼顾科室内医疗安全,负责查科室每天收治的新病人及危重病人。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已经被发现存在“粪口传播”途径,目前,在普通门诊中,消化内科是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外,医护人员最容易被感染,但我们心中毫无畏惧。
自古英雄出少年,“爸妈,今年疫情紧张我就不回去看你们了,你们照顾好自己,做好防护工作”我科卫双莲医生放弃了看望父母的机会,放弃了休假,春节期间仍两点一线奔波。
04
当曹主任在科室问道谁愿意支援黄石“小汤山”医院时,“我去!”、“我!”、“我报名!”,医生们各个踊跃举手,最终,郭帅、沈忱两名年轻的医生“抢”到了这个机会。“你也别气馁,还要支援呼吸科呢”曹主任对田卓医生说道。“不辱使命”,这个大男孩坚定地说。
“请让我值除夕夜班。”除夕夜,人人都想一家团圆,正在为谁值班犯难的时候,邹晓婷医生主动请缨。“怎么不想着跟家里人多腻歪?”科室的人打趣道,“我丈夫在市中心医院也安排了值夜班。”她害羞地说道。孰料,从那时起,她就再也没有时间见家人了,繁杂的工作压得她忙不开身,交通不便她干脆在医院和衣睡下。在这群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战胜疫情的希望和担当。
05
有多少天没听过家人的声音?有多少天没摸过孩子稚嫩的脸庞?有多少天没能悠闲吃完一顿饭?我们一线医护人员也是某个人的妻子(丈夫),某个人细心呵护的子女,某个孩子的父母。但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我们义不容辞站在最前线。待到春暖花开、山花烂漫时,让我们再与家人、与朋友,一同去欣赏磁湖边盛开的樱花吧!